为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随州市坚持统源控面、点面共治,围绕空气质量提升,持续加码“治气”,取得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开门红”。一季度三项核心考核指标实现“两降一升”:PM2.5平均浓度5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改善幅度位列全省(13个国考城市,下同)第2位;优良天数比例78.9%,同比提升5.3%,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2位;重污染天数0天,同比减少1天。
高位督导,强化工作部署
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督战+指战”双模式拧紧大气污染防治责任链,对每期生态环境专报均专门批示,将“阅专报、抓研判”作为治污先手棋,每日过问空气质量数据,每周调度重点工作进展,用数据精准锁定污染痛点;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2次主持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调度会,对4个地方、6个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署名致函提醒,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有效举措,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将大气污染防治贯穿各项环境整治行动,在“环境整治、清洁家园”活动中,特别划出“严禁露天焚烧垃圾”红线,以全链条、高频次的督导调度,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治污攻坚格局。
强化支撑,筑牢治气根基
在守护蓝天白云的持久战中,随州打出“立法+考核”组合拳,以制度刚性筑牢治气根基。严格落实全省唯一市级禁鞭工作地方立法《随州市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从除夕守岁到元宵灯会,禁燃禁放成为文明新风,让爆竹声少了、蓝天颜值高了,2025年截至目前实现重污染天气零发生。印发《随州市秸秆露天禁烧工作考核办法》,实行露天禁烧工作专项考核和生态补偿金制度,2024年累计收缴补偿金207万元,通过真金白银推动属地责任压实,让田间“冒烟点”变成“治理亮点”。从立法亮剑到考核问效,随州用制度硬核撑起治气底气,让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贯穿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
精准治气,筑牢“站点守护”核心防线
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作战中,随州把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作为主战场,以“排查—拔点—回头看”全链条管控筑牢蓝天防线。聚焦城市人口集中区域开展拉网式污染源排查,421条问题清单第一时间点对点交办属地,让重点区域周边1-3-5公里成为污染防控严管区。印发《关于开展随州市城区重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拔点行动”的通知》,针对城区34个反复冒头的污染顽疾,量身定制“一点一策”整改方案,靶向解决企业不规范生产、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问题。并及时对“拔点行动”问题逐一复诊,杜绝问题反弹。
五源共治,破解“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随州市坚持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相结合,围绕短板弱项,精管细治织密五源共治“防控网”。围绕涉VOCs企业产污、治污重点环节,开展拉网排查,排查企业40余家,将76个问题交办企业和监管部门,推动低效无效治理设施升级换代。督促施工工地落实扬尘“六个百分百”管控要求,大力推行“人工普扫+机械洗扫+高压冲洗+路面洒水+雾炮抑尘”的五位一体道路和施工场内保洁模式,有效抑制扬尘污染。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场环境准入管理,对所有进出场机械建立管理台账,有效防止超标和黑烟机械进场违规作业。持续开展餐饮油烟排查整治行动,大力整治油烟净化设施“装而不用、用而不洗”顽疾,让净化设备从“摆设”变“实效”。综合运用61个蓝天卫士监控设施、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持续强化巡查检查,“天眼+地网”盯防露天焚烧。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监管”立体网络
随州以“科技+监管”双轮驱动,构建起全方位感知、全流程监控、全智能处置的智慧监管体系。2024年多方筹措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1座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站、1座工业园区监测站、1座交通污染专项监测站、10套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2座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并与平台联网,进一步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以13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313台(套)视频监控终端、340台用电监控设备、153台振动监控设备、159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为主的监测矩阵,实现对全市93家重点企业(单位)、47个镇办以及随州中心城区“产污-治污-排放”全天候监控。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坚持规范与提能并重,大力推行渐进式、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实现了监管执法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执法转变。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永远在路上,随州市将重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绩效分级、移动源污染防治、重点行业突出问题整治和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五大“提质增效工程”,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奋力谱写“随州蓝”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