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及做法
随州市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交接地带,市如银杏城如北斗,半边山水半边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全市版图面积9615km2,辖一县一市一区,常住人口201.37万人。近年来,随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出一条契合实际的“特色发展、特色突破”发展路径,美丽随州建设进程蹄疾步稳。
(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我市编制实施了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及“1+N”工作方案,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鄂北生态屏障筑牢夯实。
现代水网加快构建。㵐水河东岸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建成,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府澴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及随县游河、广水浉河、曾都清水河“一河一策”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序推进。
绿水青山持续增色。淮河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封江口湿地公园获评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全省首批美丽河湖。林长制工作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新增湖北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8个。
绿色转型步伐坚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313.48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284.46亿千瓦时,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专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专用车年产能2.5万辆以上。
(二)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随州市统筹大局所需、随州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四化同步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问题,塑造良好发展生态,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县域经济彰显活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9%,居民收入增长跑赢经济增速。随县入选全省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建设试点县,广水市蝉联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3个镇、20个村获批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理厂相继建成,城东应急水源和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有序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加快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60个、背街小巷43条。
富民兴村蹚出新路。以深化“三变”改革为基础,探索创建乡村合作公司,走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随州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获评第四届湖北改革奖。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深入贯彻省委指示要求,建设契合中等城市体量、良好生态本底、特色优势产业和厚重人文底蕴的玲珑秀美花园城市。
聚焦提升吸引力、集聚力,建设花园城市。优化功能定位,明晰空间布局,补齐配套短板,南外环、沿河大道北延段全线贯通,建成白云大道延伸段、市中医医院环路、徐家河环库公路主线等10余条道路。新建城市绿道30公里,月亮湾公园、桃源公园和16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聚焦提升支撑力、竞争力,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专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值增长6%,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推动三产绿色转型齐发力。全市特色农业功能定位愈发凸显,“现代农港”全国影响力基本形成,全市农产品出口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生态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强化目标任务考核,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大于22%;三是强化问题整改,完善中央环保督察“1+1+N”(一个省级总方案、一个市级方案、N个责任单位子方案)整改方案体系,形成全过程闭环,健全“三级验收”制度。四是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等机制,各职能部门每年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履责集中述职。
(二)生态安全有效维护。扎实推进大气环境质量六大专项治理,出台空气质量改善、秸秆禁烧考核办法,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会商研判、联防联控、考核奖惩机制。坚持“三水统筹”,纵深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印发《随州市落实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建立调研督办、定期调度等工作推进机制。2023年,全市19个国省控断面全达标。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口,扎实开展受污染耕地监测评价、分类管理、安全利用,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2021、2022年度,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
(三)生态空间持续优化。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修复,从流域治理、矿山修复、水土保持、耕地保护等方面系统谋划,实施“四防四治一支撑”举措,有序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断面水质监测预警和风险排查。实施矿山修复、企业违规用地治理、尘噪污染专项整治和环境综合治理等行动,牢筑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四)生态经济成效显著。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随州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新增1家国家级、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25个。随州油茶产业示范项目获5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并顺利开工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五)生态生活美丽宜居。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村组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4个、示范村整治村209个。曾都区洛阳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广水市大布村、随县紫金山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乡村振兴迸发动力活力,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农经网”在我市发布上线。
(六)生态文化氛围良好。随州着力擦亮“千年银杏,炎帝神农,编钟故里”世界级文化名片。深挖银杏文化,炎帝文化、曾随文化,将文化传承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中国千年银杏谷、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等4A级景区,“曾国七百年”成为全国市州唯一参加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的重点项目,曾侯乙编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
三、特色亮点
(一)构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履责体系,强化“一盘棋”意识
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促进全链条责任传导,形成“党委统揽、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制定出台《随州市委和市政府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随州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常态化开展调研督导、分析研判,做到环境问题症结清、生态治理路数清。
科学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让“绿色政绩观”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及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把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两办”督查室、市纪委监委机关与市环委会办公室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跟进监督生态环保工作进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等情况。通过定期督办、实地盯办等方式,综合运用提醒、约谈、通报、问责等方法手段,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聚焦省定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按照可落实、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随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明确7大块重点攻坚任务和31项具体落实措施。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排污许可、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和湖泊、农业农村等部门环保执法信息移交和反馈机制,推进“河长制”“林长制”与司法检察联动,深化生态环境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组织开展联合整治行动,依法出重拳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推行“一封工作提示函”“一次帮扶体检”“一场守法普法培训”“一块有奖举报公告牌”的“四个一”工作法,不断推动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主体责任。发挥典型案例震慑作用,2023年筛选发布十批次43个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其中某公司超标排放含镍重金属废水污染环境案,入选湖北省执法典型案例。
(三)共同缔造美丽随州,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进成效显著
我市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持续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功能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植绿、护绿、爱绿。十年来,城区文化公园、白云湖健康公园、漂水湿地公园等先后建成开放,建成城市公园10余处,城市绿地率达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9平方米。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日”、“4·22”地球日、“5·22”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世界节水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进成效显著。随州市下辖三个县市区均已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