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出席发布会,介绍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裴晓菲: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024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我是新任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个平台相识。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的新兵,我将向我的前任刘友宾先生学习,和我的同事一道,及时、准确、全面地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行动和最新进展,真诚地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期待与各位记者朋友保持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先生、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先生,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近期重点工作。
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近日发布,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是指导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紧扣党的二十大关于未来五年、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聚焦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出经过三个五年努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善。《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着力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实施机制、强化宣传推广、开展考核评价。也希望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1月23日至24日,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32.9微克/立方米)约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了16.7%。2023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为85.5%,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6.8%,好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较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全国重污染天数比率为1.6%,扣除沙尘异常重污染天后为1.1%,与年度目标持平。水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土壤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抓好八大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力度、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和风险防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全国生态环境系统117个先进集体和45名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
1月24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现场进行表彰授奖,并请部分受表彰对象作先进事迹报告。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积极担当作为、忠诚履职奉献,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作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为表彰先进,弘扬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激励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经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差额评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决定授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等117个单位“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沈秀娥等45名同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本次表彰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组建以来首次开展的全国性表彰,是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阶段性成果的集中检阅,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全系统工作成效的一次精彩展现。全系统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弘扬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在奋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争先创优。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发布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1994年首次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新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作为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持续推动“昆蒙框架”落实的切实行动,向世界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担当。
《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核心工具,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广泛涵盖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执法监督、宣传教育、调查监测评估、保护恢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履约与合作等内容,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前一段时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请问如何理解美丽中国建设这个目标图景,生态环境部在相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安排?具体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方面有没有一些工作考虑?孙守亮: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举旗定向、统揽全局,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彰显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学习贯彻《意见》的过程中,体会比较深的,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新图景、新格局、新起点、新担当”。 第一,描绘了“新图景”。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到愿景、蓝图,再到部署,形成现在的路线图、施工图、任务书和责任状,不仅真真切切地“看得见”,而且实实在在地“抓得住”“落得下”,这非常提振信心。《意见》作出三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027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这是面向强国目标、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具体到生态环境领域,我们聚焦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结合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特点,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也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是一步一个台阶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久久为功实现美丽中国的路线图。 第二,构建了“新格局”。《意见》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我理解重在“全面”,展开体现为“四个全”。第一个“全”是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全领域转型;第二个“全”是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全方位提升;第三个“全”是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美丽中国建设全地域覆盖;第四个“全”是全社会行动,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社会行为自觉。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做到看得更广、谋得更深、想得更透、落得更实。 第三,标定了“新起点”。这些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加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立足部门职责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举措和文件,在区域培育、典型推广、地方实践、社会行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在区域层面积极作为,联合有关部门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制定实施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并持续抓好落实。突出“美”的核心导向,先后两批推出56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命名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有效路径。支持创造性开展地方实践,指导浙江、福建、山东、江西、四川等省份和杭州、深圳、青岛等城市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新,探索形成集顶层设计、法治保障、科学规划、考核激励、制度创新、工程推进、行动突破、社会共治于一体的示范推进模式,激发动力活力。坚持共建共享,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连续举办4届“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六五环境日活动影响更加广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断丰富,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日益完善。 第四,彰显了“新担当”。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打算。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系统推进。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意见》贯彻落实,发挥好职能作用,把统筹协调责任担起来,把推进实施机制建起来,把重大部署任务落下去,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唱主角、挑大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加强工作调度推进和跟踪评估;研究制定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确保“十五五”实现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平稳过渡、有序衔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刚刚召开的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下一步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作了系统安排,强调要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突出抓好:一是以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二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三是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四是以强化“五个协同”为导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五是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为突破口,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六是以坚持激励约束并重为原则,增强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良好基础。以上相关的具体内容已经公开发布了,相信记者朋友们已经关注到了。 借此机会,我想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体会。美丽中国建设,我理解,重在“行动”二字,这是第一要义。再美好的蓝图,没有行动就是空中楼阁;美丽中国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事业。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单位、社区,还是家庭、乃至个人,都应当是行动者、实干家。要发挥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时因事而宜节能降耗、绿色低碳、节约集约,不断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 《意见》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这是现阶段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我理解就是秉持“行动为要、实干为先”的精神,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先形成一批实践示范样板,再接续滚动实施、分批推进,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所以,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中,不搞创建挂牌、不搞评比达标,实实在在地干、一步一步地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惠及民生福祉的实绩实效论英雄。为此,我们打算搭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案例的展示平台,这个平台将是开放、公开、透明的,各层次各类别的好创造都可以放到平台上,并配套正向激励措施,“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带动形成“争先创优、改革开路、持续推进、比学赶超、多作贡献”的生动局面,让美丽中国建设图景动起来、活起来,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总台央视记者: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事情,我们也知道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我想问一下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部如何更好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作用,在这块所取得的成效和进展是什么?李红兵:谢谢您的提问。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做到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就像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是经党中央批准、在生态环境部成立,旨在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机构。通过持续深化“三高地两平台”建设,“三高地”是理论研究高地、学习宣传高地、制度创新高地,“两平台”是实践推广平台和国际传播平台,发挥研究中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研究、宣传的国家队和领头雁作用。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五个引领”,这“五个引领”既是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也是下一步重点努力的方向。
一是以理论研究引领全领域转型。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需求、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成果转化,助推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领域绿色转型。
二是以制度创新引领全方位提升。注重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制度政策创新意见建议,支撑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要素统筹、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全方位提升。
三是以实践推广引领全地域建设。深入开展地方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调研和总结,围绕其宝贵经验、成熟做法深入分析,促进地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升华、经验推广和实践转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地域覆盖。
四是以学习宣传引领全社会行动。加快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通过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讲,鼓励基层创新和先行示范,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自觉。
五是以国际传播引领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持续推进对外话语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发挥研究中心和各研究机构、智库的特长,拓展深化对外传播的形式、内容、渠道,依托重要的国际场合,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外传播,讲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有哪些工作安排? 刚刚提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系统部署,其中特别对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与有关地方合力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京津冀两市一省、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9市、长三角41个城市,2023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战略提出的2014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下降了57.3%、34.4%和23.8%,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36.4、29.8、14.3个百分点,在积极发挥动力源引擎作用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状况大幅改善。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一江碧水、江豚腾跃、白鹳齐飞,大自然恢复的勃勃生机为大江大河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潜力和后劲。 从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来看,主要有3个“新变化”: 一是顶层设计更加“体系化”。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生态环保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在编制新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中长期规划,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明确方向路径。开展《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建立问题发现和改进机制,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序完成。截至目前,各区域重大战略均已制定生态环保专项规划,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二是工作推进更趋“常态化”。我们印发生态环境部推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措施11条,建立健全“年初工作要点—全年综合调度—年底评估考核”工作闭环,按年度滚动制定工作清单,精准推进任务落实,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一套顺畅的打法、干法。截至目前,区域重大战略已逐步融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生态状况变化调查、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等生态环境各领域工作,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新支撑、新路径。 三是政策创新更为“纵深化”。我们抓住每个区域的不同特点,改革开路、点上深入、创新突破,与有关省市密切协作,不断创新差异化区域政策,发挥重要的引领探路作用。在京津冀,支持三地探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优化区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在粤港澳,深化三地生态环保合作交流机制,协商妥善处理影响群众健康、老百姓关切的空气、饮用水、固体废物等区域性环境难题;在长三角,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生态环境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在长江流域,积极推进水生态考核,川渝两地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在黄河流域,开展并完成2.6万余个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正在推进成果运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保工作有很多针对性、突破性、创新性探索,形成了大量优秀案例和有益经验,我们正在组织宣传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文件,紧紧围绕《意见》关于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定位,积极培育一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板。 这项工作面很宽,我们注重把握好“三个力”:一是聚焦用力,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上积极作为。二是精准发力,分类指导。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分区分类制定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蹚出各具特色的新路子。三是塑造合力,强化协作。打破传统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环境治理模式,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发挥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哪些技术支撑? 李红兵: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已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集约高效、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样也是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应有之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而使信息化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幅提升。 一是信息化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四统一、五集中”。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五个集中就是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干部队伍数字素养明显提升,为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信息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提升。积极建设智慧高效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多源数据,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九类数据资源,数据总量达到3.9个PB,打造生态环境信息化大系统,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持续深化空气质量保障和监督帮扶、水环境、污染地块、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碳市场等基础数据空间展示和业务化应用场景开发,成功开辟执法监督线上战场,做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到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三是信息化推动政务高效运转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数字机关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职能履行的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实现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29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在线办件数量年均超过3.5万件,好评率达到100%。 四是信息化共享共用取得新成效。推动数据共享共用,建成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向各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220余项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接入并综合开发利用人口、法人、气象、水利、电力等多源数据,数据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综合研判、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五是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得到新加强。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制,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创建并实施信息通报、攻防演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一系列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见》作出的部署,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推动信息化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凤凰卫视记者:开展大气监督帮扶是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请问生态环境部在这个秋冬季采取了哪些监督帮扶措施,有哪些好的做法?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 裴晓菲:谢谢您的提问。最近10年,我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但是在秋冬季,受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一些区域仍然会出现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 为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聚焦重点区域,突出“重污染天气应对和达标排放监督”两项任务,协同推进“线上和线下”两个战场工作,2023年秋冬季以来,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业务骨干2400余人,调动属地执法人员9700余人次,开展了8轮大气污染现场和远程监督帮扶,发现问题企业1.6万余家,推动解决涉气环境问题3.2万余个。 一是现场检查,发挥震慑作用。我们抽调全国执法、监测技术骨干,每月压茬式安排2轮次现场监督帮扶,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弄虚作假、超标排放、偷排偷放、重污染天气减排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4254个,其中干扰自动监测、检测报告造假、伪造台账记录等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问题537个,移交司法17个,行政拘留25人,刑事拘留3人,保持从严执法的主基调。 二是线上推送,督促地方检查。通过远程推送识别线索,指导地方自查发现解决环境问题1万余个。带动地方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逐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主体责任。 三是用好技术,精准识别问题。我们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自动监测、用电监控等技术手段,融合各类数据信息,构建算法模型,精准识别问题线索,目前问题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85%以上。监督帮扶对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估算,2023年监督帮扶共推动污染物减排约39.3万吨。 下一步,我们将把重污染天气应对作为重中之重,持续选派业务骨干开展现场监督帮扶,督促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同时,紧盯排放强度高、污染贡献大的重点行业企业,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与合规达标排放水平。 中新社记者: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任务举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试点。请问,目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孙守亮: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关键,也颇有热度。我理解这是因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科学指引,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要深刻把握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向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协同共治要减排量,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同时也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协同促进低碳发展,使降碳与减污相得益彰,取得“1+1>2”的效果。 刚才您也提到,去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相关举措和安排。这些重要的部署和要求凸显了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部门协作、上下协同的工作推进格局。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制定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负责部门和预期成果,统筹推动工业领域、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领域、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协同增效。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方案。 二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全面展开、成效显现。可以说,协同治理的广度、深度在不断加强、不断拓展,涵盖面也越来越宽。比如,大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提高铁路、水运比例;再比如,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发展绿色建筑;还比如,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实施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尤其是在生态环境领域,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污水处理节能降耗和资源化利用,优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路线、鼓励绿色低碳修复,组织编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凝练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重大科技需求,开展碳监测评估和推进固定排放源协同管理、一体化监管执法等。通过一系列综合施策,协同治理效果正在显现,据综合测算,2013—2022年十年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5%、60%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协同下降34.4%,协同效应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三是改革探索、先行先试协同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生态环境部支持浙江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积极探索协同治理模式,浙江在省内6个设区市、17个县区、38个园区开展了创新试点,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去年,浙江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理念和措施融入杭州亚运会场馆设计和施工环节,所有场馆及办公场地100%为绿电供应,2000余辆赛会服务车辆均为新能源汽车,物资回收利用率达到50%等,“绿色亚运”成为靓丽的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条主线,全面展开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支撑打好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良好生态环境基础。重点:一是突出目标任务、区域领域、政策监管协同,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管理长效机制;二是紧盯源头控制,统筹各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减排要求,优化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三是加快把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推动协同增效技术成果转化;四是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区域、城市和产业园区协同创新试点,培育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验田”。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包括21个城市和43个园区。这些试点分布比较广泛、类型多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涉及钢铁、有色、石化等多个行业。后续试点工作中,我们将加强技术指导、经验总结、案例推广,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政务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美丽中国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加强政务公开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社会合力,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安排? 李红兵: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说,政务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实效。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开展政务公开,着力为人民群众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提供便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美丽中国建设凝聚社会合力。 第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切深化政务公开。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公开力度,每小时发布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也就是大家熟悉的AQI,以及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自动站监测数据;每半月发布全国及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每月发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地表水的水质月报;每季度发布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海水水质国控点位监测数据;每年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政策的发布力度。通过生态环境部网站等途径,集中统一发布并且动态更新现行有效的部门规章共87件,集中发布我部制定的政策文件,让群众知晓、理解和支持生态环境政策,也为群众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便利。 第二,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公布生态环境系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持续发布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展,以及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进展情况。积极公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相关工作进展,发布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息。公布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实施环评编制、受理、审查、审批全过程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信息。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指导全国8.3万余家企事业单位依法披露环境信息。 第三,紧紧围绕拓宽渠道提升实效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平台作用,提高传播的效果。2023年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信息四千余篇,页面浏览量近1亿次,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总阅读量超4亿次。部网站已经打造成“不打烊的网上生态环境部”,部微信和微博被评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在公开客观信息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加注重解读生态环境政策,通过视频动画、“一图读懂”、直播访谈、数据图表等直观的方式,精准解读政策背景和目标措施,深入细致解释回应生态环境领域专业问题,让信息更好获取、政策更好理解、群众更好参与。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依法依规持续优化政务公开。严格遵照生态环境保护、政府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公民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不断拓展公开渠道,提升信息公开、政策解读及回应关切的质量和效果。方便群众更加及时便捷的获取、理解生态环境政策和信息。 三是强化信息管理,加强互联互通,以政务公开推进构建大环保格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不断凝聚社会合力。裴晓菲:感谢孙守亮司长和李红兵副主任,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